央行2月19日晚公布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并对未来宏观经济进行展望。报告指出,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影响,但持续时间和规模都有限,中国经济长期向好、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化。
笔者注意到,这已经是央行半个月以来第三次公开强调“中国经济长期向好、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化”。央行坚定表态的背后,是中国经济发展筋骨的强健坚韧,是每一个“肌体细胞”的不懈奋斗。
首先,虽然受到疫情扰动,但宏观政策“升维”应对,将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,中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伤筋动骨。
不可否认,疫情短期内对部分服务性行业、中小微企业造成了一定冲击。但是,我国的宏观政策应对是及时的,力度甚至是“升维”、超预期的。各地区、各部门积极履职尽责,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。其中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,阶段性、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,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,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等。此外,政策面积极扩大内需、稳定外需,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,加快推动建设一批重大项目,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。
经过1个月的发酵和实施,这些政策效果已经开始显现——受影响的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流动性获得了重要支撑,运营负担大幅降低,大型项目的带动力已经显现……中国经济的韧性持续显现。
其次,以“堵车指数”攀高为观测口可以发现,有序推进的复工复产正争分夺秒地为经济肌体增强活力,为常态化生产奠定基础。
半个月以来,中国经济马达轰鸣,全国复工复产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:发改委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,广东、江苏、上海等一些经济大省(市)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复工率超过50%;涉及疫情防控相关物资的复工复产成效比较明显;37家重点监测的粮油加工企业已经复工36家,有色金属行业重点企业复工率达到80%,炼油行业复工率超过60%;国资委统计显示,96家中央企业所属2万多户主要生产型子企业的开工率超过80%;人社部表示,建立24小时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,千方百计促进重点企业复工达产。
这些数据不仅展示了目前的复工复产“回血”进度,也为生产回归常态化进行了铺垫。
第三,经此一“疫”,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没受到影响,反而进一步获得增强。
笔者注意到,近期多地出现了专车专列专机运输人员返工的情景。事实上,地方管理部门和中小微企业对于经济形势的感受最为直观,各地纷纷上演的“抢人大战”展示了微观经济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和对于发展的渴望。中小企业强大的自我调整能力是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之一。面对疫情的扰动和压迫,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改革的动力增强,并愿意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。
此外,因为疫情影响而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并不仅仅出现在防疫物资领域。从对于“风口”最具敏感性的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,在线教育、生物医药等高科技、高附加值行业,智慧农业、乡村振兴等传统产业转型,均已率先吸引了资金的大规模流入,资本市场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引导力、杠杆力也将很快得以显现。综合来看,宏观政策的落地效力得以提升,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。
笔者认为,受疫情影响,经济发展的获得感或许会迟到,但绝不会缺席。央行的三次表态,不仅展示了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,还表示出对于政策及时推进的决心。稳经济,每一个努力都算数!